致網絡的主人

十一月 30, 2017

踏進2017年,現時只需在電話中輕輕一按,便能從真實世界中跳進虛擬世界,甚至塑造一個只屬於虛擬世界的新形象。在高舉自由的香港,隨性的網絡發言隨處可見,充斥著「認真你就輸了」的氣氛。然而,在這人人也是媒體主人的年代,一些不可輕視的責任著實存在。認真,是否真的輸了?

放下網絡判官光環

於青協任職社工逾九年的Andy,曾主力負責邊青輔導、沉迷上網輔導及多重成癮輔導,近年開始推廣新媒體素養教育,走進各區中小學,推廣使用網絡的正向態度。Andy指,網絡世界難以被法律規管,從而衍生出一種「網上行為沒有責任」的默許文化,人人都能自由地發放及轉載資訊,但卻未必考慮到網上行為對現實所造成的影響,引致形形色色的問題。

 尤其在最近十年,社交媒體遍地開花,令我們更方便地聯繫不同人、廣交結友的同時,卻又衍生出「Hater」、「酸民」文化。Andy隨意看看Facebook,已發現一個「被酸」的例子:一位用家在群組中發出尋狗的帖子,希望借網絡力量尋回愛犬,但卻得到不少批評:「咁鍾意隻狗又俾佢走失?」、「你點做人主人架?」、「你咁不負責任架!」。Andy指,部分酸民未有了解過詳細背景,便講出中傷他人,甚至是恐嚇性的言論,以「未審先判」的方式處理事情,更沒有想像過「受審者」的感受,「他們會因負評而感受到很多負面情緒,甚至會感到很焦慮,並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。」

 然而,公審事件天天發生,甚至演變成「起底組全面進場」,引致網絡欺凌事件。Andy認為涉事者們均有責任,「發表言論的人,需有接受正評或負評的心理準備,為個人言論負責任;而參與公審者,則應反思事主是否真的『有罪』。」不少網絡公審事件並非建基於客觀事實,而是單憑一張片面的照片、以訛傳訛的「後真相」,繼而變成一次次網絡暴力。在這些未能看清全盤事實的時候,Andy建議我們應自行思考會否「跟車太貼」,從而參與討論。

 事實上,網絡中亦不乏「炒車」事件,即欺凌事件的始作俑者與其他公審參與者批評有誤的情況。不少網民會為事件受害人平反,藉以維護正義,卻不知不覺演變成「二次欺凌」:攻擊事件的發起人。Andy指,如果網絡使用者缺乏良好的素養,如同理心、求真能力及責任感,網絡可以成為一個很危險及傷害性很大的平台。因此,在進行新媒體素養教育工作坊的時候,Andy會鼓勵同學嘗試代入各人的角色,體驗欺凌與被欺凌的處境及感受,從而提升他們的同理心,透過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概念,阻隔不良網絡文化繼續漫延。

一下輕鬆按讚背後……

除了謹言慎行的責任外,網絡轉載亦是新媒體用家的一大責任。自網絡盛行以來,資訊一直處於爆炸狀態,質素卻未見提升,「船公司最新的颱風指引、震懾十三億人的真相大揭秘等帖文充斥著網絡,但不少接收者會不分真偽地相信所有訊息,甚至將一些假數據、假消息向親朋戚友瘋傳。久而久之,『後真相』比真相的影響力更大,而這些錯誤訊息得以廣泛流傳,著實要歸咎於每一個轉發者。」

 Andy解釋,現時的網民傾向接收一些富趣味性及震憾性的資訊,而對資訊的真實性興趣乏乏,導致網絡誤導的事件頻頻發生,「前陣子網上傳出紅十字會將本地的血液運送到內地,因而導致血庫存量緊張。消息經網絡瘋傳,成為城中熱話,甚至有人發起罷捐行動,最後卻發現一切只是誤會。」往往我們隨手一按分享、讚好,似乎輕鬆至極,但每下按鍵所帶來的影響,絕不是簡單。

 Andy認為培養明辦思維相當重要,「在接收新資訊時,我們有責任應留意其資料來源,持存疑的態度去了解資訊的目的及含意,不應盡信所有網上消息及文章。在轉發或分享資訊前,應尋求事實的根據,並適當地過濾缺乏公信力的資訊,避免成為『內容農場』或失實報導的推動人之一,這是有份建構網絡世界的我們的一份責任。」

 網絡世界的最大特點為就是任意分享,然而不少用家其實未有「被分享」的心理準備。「有時我們很輕易便把與友人的對話截圖,然後傳給其他人,但其實根本未經當事人同意。」真實世界與網上世界,同樣需要一份尊重;確定分享先三思,亦是對個人私隱的一份責任。「網絡永留痕跡,今天你把照片刪除,原來前一刻已被網友截圖。」

 在自由自在的虛擬世界,海量資訊每分每秒亦影響著現實生活。不少人以不認真的態度看待網絡世界,然而網絡永不會忘記,一旦資訊上載,對社會的影響,伴隨著各種責任便會連帶附上。在法律規管以外,只有個人道德及素養能監管言行。認真,才不會輸掉對個人與社會的責任。

 

資料來源 : 青年空間雜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