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電新世代‧新動力獎勵計劃2021二十位得獎者名單及經歷

二十位得獎者名單及經歷 : 

 

  姓名 學校 經歷撮要
1 姜卓妍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父母經常爭執,被送往和諧之家生活,感到壓迫感及被拋棄,缺乏自信心。升中後感到吃力,害怕與人接觸及逃學。後入讀寄宿學校,克服障礙,並參與課外活動增值自己,重新接受父親的關心和支持。
2 周成峻 石籬天主教中學 父親患上心臟衰竭,多次到醫院進行手術,母親因此辭去工作照顧父親。昂貴的醫療費用令他放棄課外補習及交通費用,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,亦需擔當打理家務及照顧妹妹的角色,盡力為家人努力。
3 林美雅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 母親希望她盡早投身社會,多次因升學問題而發生爭執,情緒受到影響,更因此離家出走及缺課。後來理解母親的情況和需要,主動向社會福利署尋求協助,讓母女二人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,更打動母親,支持她繼續學業及向入讀大學的夢想邁進。
4 廖文慧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家境清貧,母親更患有抑鬱症。父母的照顧未能滿足她的需要,曾轉移至朋友身上尋求安全感,令家人關係變得惡劣。母親擔心女兒有一天會因誤入歧途,令她開始感受到母親的愛與關懷,成功修補母女關係。
5 朱茵妮 粉嶺禮賢會中學 單親家庭長大,明白父親身兼母職的艱辛,主動處理家務以減輕父親的壓力。去年父親的工作受疫情影響,為幫補家計開始找兼職工作,無奈面對學業和工作的壓力,開始出現抑鬱及焦慮的情況,甚至出現自殺念頭,經社工引導下情緒大有好轉。
6 區嘉聖 北角協同中學 從小在家舍居住,習慣獨自面對生活問題。升中時父親離逝令母子二人大受打擊,開始埋怨家人未能提供理想的成長環境。後來從網上短片接收不同的訊息,逐漸明白埋怨不能令問題消失,感恩自己擁有的能力和才能。
7 雲瑞婷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單親家庭成長,常與父親因金錢問題發生爭執,曾出現尋死的念頭。與老師和社工傾訴心事後,開始轉變自己的態度和信念,決定重新振作,鼓起勇氣相約父親傾談,關係得以修補。
8   高雅文   KAUR AMANDEEP 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 生於香港但仍需要奉行家鄉的傳統習俗,從小需要適應文化差異及種族歧視的問題。曾因成績欠佳及自卑而輟學,受學歷及種族影響,兩年來都未能找到一份好工作,決心重返校園。維持半工讀的狀態下,作息時間較少,但沒因此而躲懶,成績能維持良好水平。
9 劉戰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 自小在農村長大,小一時跟隨母親回港定居。母親以拾荒為生,收入微薄,並需要匯款給在內地養病的父親,一家生活拮据。疫情下,每天上學前協助母親推車拾荒,更主動到球場與外國人溝通以學習英文,成為一個為目標而堅持的人。
10 陳永泰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    因家庭狀況及特殊學習需要而被他人看輕,深深體會社會上資源不足及弱勢社群不被理解的感受,令他成長路上變得自卑和絕望。幸得良師開解,明白不想被人歧視,就必須先視自己為正常人,成為努力及勇於改善的人。
11 歐陽翹暉 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 曾被同學標籤為「壞分子」,流連街頭及作出違規行為,甚至經歷多次輟學,行為問題及家庭狀況讓他墮入一個惡性循環。幸得老師的支持,加上父親離開家庭,讓他覺悟不能再終日無所事事及欠缺方向,決定重回正軌。
12 蔡卓琳 聖公會李福慶中學 兩歲時發現患有腦腫瘤,接受手術和化療。治療和密集的覆診令她經常向學校請假,影響學習進度。小學期間已面對因疾病帶來的學習及朋輩壓力,需要母親和社工開解。她感覺到在治療路上並不是孤單一人,繼續保持積極的心面對將來。
13 姚焯然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兩年前被推倒後撞到腦部導致腦震盪,右手長期手震、耳鳴及劇烈頭痛,影響日常生活,接受長達九個月以上的物理治療、職業治療及針灸治療,仍然未能根治以上情況。經過老師的開解,明白不應視自己為特殊的一群,透過正面自我對話,學習與頭痛及耳鳴共處。
14 呂皓宇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 確診患上罕見的生殖性細胞瘤(腦腫瘤),經常出入治療中心,進行多次化療及電療,出現脫髮、嘔吐及沒有食慾等情況。現時病情已大致穩定,但仍需定時覆診及服藥,同時患上語速過快、口齒不清及左邊身體活動不便的後遺症。他學習不同的情緒處理方法,甚至苦中作樂,以幽默的方式與腫瘤共存。
15 梁天榮 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 父母離異,面對家庭經濟壓力,更因長期頭痛求醫並確診腦癌。治療過程為他帶來各種疼痛不適、難以進食及脫髮等情況,甚至失去自理及表達能力,需要依賴家人的照顧。在復康的過程中,他嘗試重回生活,積極參與網課,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協助改善狀況,
16 郭梽森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經歷家中巨變,自小立下努力讀書回報父母的心願,然而面對升中適應及對學業的期望,逐漸出現壓力,令成績急劇下降及開始逃學,感到自責甚至出現輕生念頭,最後被診斷有抑鬱症狀。後轉到寄宿學校就讀,在新環境中重新認識自己,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
17 劉家楹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 自小未能達到家人的期望,引致與父母和姊姊的關係不太良好,在校內亦曾受到同學欺凌。面對人際關係及家庭問題下,被診斷患上抑鬱症,曾經因此想過輕生。於一次自殘時,被父親及時發現及緊抱著她,令她開始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護。
18 林春圳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 11歲時來港讀書,離開父母令他感到痛苦,埋怨父母拋下自己。不懂粵語影響與同學溝通的機會,學習制度亦帶來壓力,生活環境更令他遇上很多困難。他發現音樂能夠在他感到失落時陪伴自己,令他重新建立自信及自我形象。
19 蔡曉瑩 培英中學 五年前一家七口來港定居,弟妹埋怨她當初建議來港的決定,家庭關係變差。自知學業成績未如理想,決定重讀中一,適應香港的學習生活和要求,但與同學相處亦不太理想。她主動尋找兼職幫補家計,以身作則讓弟妹了解香港教育的優勝之處,正面態度令家人明白和看到她的努力。
20 黃靜儀 港九潮州公會中學 兩年前與姐姐一起來港,現獨居於狹小的劏房。父母在內地生活,父親是家中經濟支柱,需要應付母親昂貴的醫療費用及生活費,只能給予基本的日常開支及租金。為減輕家人的負擔,她需要半工讀,課餘時間做兼職幫補生活費或學費。